32.

话说当年郑煦领了圣旨便启程南下,前往合江县县城。

这合江县位于川渝黔的结合处,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有长江、赤水河以及习水河三条河流交汇于此处。

郑煦未到合江县之前,便听人提起过此地,说这合江县有三好,乃是天好,地好,水更好。

这天好指的是合江县的气候好,此地虽然四季俱全,但夏不燥,东不寒,春有雨,秋无旱,十分适宜居住。

这地好指的是合江县的田肥,用当地人的话说,那是插根筷子也能长出活物来。

合江一地喜种水稻,可一年两至三熟,乃是大宋的产量大县之一。

这水好自然指的是蜿蜒穿过合江县的长江水道,道长约有百余里,县内港口码头无数,全年昼夜通航无休。

俗话说得好,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合江县县内共计人口三万余户,跑水陆码头生意的人家就占了大半,其余的则多为渔民和农户。

县内靠跑漕运发家致富的人家不在少数,即便是不愿做水陆生意,一心踏实种地的农户,也离不开这些漕运的活计,全靠着他们将这一石石的粮食销往异地。

照理说,这合江县条件优渥,户给人足,治下秩序井然,夜不闭户,该是个人人争往的好去处。

然而实际上,却没有几个人乐意到合江县去做官的。

这其中的原由说白了也简单,就是管不起。

这靠老天爷赏饭吃的地界,时间久了,多少都会生出些奇怪的迷信,合江县也不例外,此地信奉河神,家家户户都有供奉河神像的习俗。

合江县人信天,信地,信河神,就是不信你县丞大老爷。

当地人不论发生什么事,都去拜河神,找神婆、神汉请河神上身,让河神来评判是非对错,将县丞老爷束之高阁,高高挂起。

被派到合江县的历任县丞,无论是在当地当差五年还是十年,都是一个样,休想做出丝毫政绩。

宋时,当官的想要升迁,必要经历外放做官,这外放了官,就得在任上做出些政绩来,才能在每五年一次的进京校考时,有机会调回京都,走上升官发财的康庄大道。

这合江县虽好,但只适合养老幽居,若是当官的来了这里,那简直就是铁罐里闷王八,盖上盖了。

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愿意去合江县做官了。

郑煦要来合江县做官,自然事先也打听到了这些传闻,不过他一点也不在乎升迁的事。

他是瑞王的独子,将来他爹的王位就是他的王位,他已是命中注定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里还有位置给他升迁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