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确实有一些。总之你要理解,体验派之下,你所要表演的角色会要求你暴露一部分自我或者不想为人知的性格。然后你要相信情境,在情境中下意识地去反应。这还不够,一个虚拟的情境往往会显得虚空,你就要去丰富和填充,使其如同真实的生活一样丰满。”

“姚老师说的好细,我听了都特别有启发。我顺着姚老师回应一下沁沁的问题。就是我说的‘三我’和体验派要求的‘自我’的关系。我刚知道这个理论的时候,也思考过这个问题,结合刚才姚老师说的,我觉得体验派的‘自我’更接近‘本我’,也就是要求演员从本能出发,表现真实。但是在分析角色的过程,我们肯定无法用本我来完成对于角色的贴近,自我和超我便要发挥作用,去丰富这个角色和情境。

“‘三我’或者本身其实构成了体验派的方法论。就是你拿到一个角色、一个场景以后,去关注自己下意识的本能反应,然后去仔细思考自己的本能反应,使其与你所理解的角色去对应起来。然后你再去进一步去构思这个人物的小传,这个过程中,你必定要去深度剖析她各种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表层原因,也就是赋予角色‘超我’,然后从中找出自己认同的部分,并分析自己认同的原因,反之亦然。因为体验派是在展露演员本身的部分性格,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在让自己与角色重合。”

“可是万一一个角色真的离自己相去甚远,或者我找不到和自己的相似点呢?”

“那我的建议是先不要接这个角色,或者你并没有触及角色的核心。”毛锵也没忍住发言,“其实不说表演,我们每个人其实在不同环境里是不是展现出不同的性格,比如面临同学,你可能是活泼的一面,而面对家长则是乖巧、讷言的表现。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就扮演着某种角色,或者说我们的生活就是戏剧本身,我们都是其中的表演者。我记得去年过年的时候,我跟父母回老家,正好遇到村里有人去世,我便跟着观察了一番。

“我发现,死者的亲人的伤心在某些时刻是真实的,但是在另外一些时刻则是表演出来的,他们有时表演伤心,有时则要尽量表现得平静,毕竟总要把这个仪式主持完,这时候他必须把情绪掩藏起来,只有某个特定的时刻再去释放。回到表演上,我们可以把戏剧当作生活。你去想象自己面对某个场景或者性格的人是怎样的表现。这还要求你对自己的性格和个性了解得非常深入,然后用自己个性的某一部分去贴近角色,这样那个角色其实就是你本人,毕竟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那这样会不会导致有的观众不喜欢自己的真实性格啊?”

“演员本身就不应该考虑是不是会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我们的任务是表演好一个角色。”姚领英说。

“各位老师,我们准备转场了!”工作人员过来通知道。

导演也跟了过来,撑着门看着里面的四个人:“聊啥呢,这么大会儿没见你们的人?”

“我们在论道。”林年开玩笑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