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的故事发生在四川,主角也是四川人,那么也介绍一下四川+重庆的本土门派。
川渝一共九家修行门派,分别为唐门,铁剑门,青城派,峨眉派,火神派,药王谷,美姑盟,灌江庙,哥老会。
唐门的总部唐家堡在重庆,以唐门三绝的暗器,轻功和毒闻名。
铁剑门在四川的剑阁县,人丁稀少,以一把铁剑作掌门辨认之物。这个门派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剑”字,门派中的规矩,见到铁剑犹如见到祖师,掌握铁剑的人就是本门派的掌门人。
铁剑门除了剑法以外,其门派的轻功神行百变也是享誉江湖,神行百变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脚底抹油’,练成之后,日行千里,任他是何等的轻功高手也难追上;第二层为‘壁虎爬墙’练成之后翻墙入户如履平地;第三层为‘泥鳅钻洞’,顾名思义,练成之后浑身如泥鳅一般滑,任何高手都抓你不着。
青城派自然就在青城山和唐泽他们刚刚收回来的祖天师道场是挨着的。
青城派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派别。相传起始于青城丈人,又有李八百等人习传之。青城丹法的“无为”修持集中体现在历代的口诀上,即“守无致虚”。其中分三个层次:初步入手功夫为“守中致和”;第二步为“了一化万”,第三步为“万化归一,一归虚无”。然而其“诀中诀”久已不传,故修持者通常难以把握见验。
青城派分三大支系,道家武术讲轻灵飘逸,舒展大方,佛家讲小手连环,轻步行走,侠家讲擅长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作战,总体来说,都受青城山道教文化影响很深,擅吐纳养生,重实战搏击,步型,身法,手法奇特
青城功法虽采南派阴阳双修法,但仅限于上乘双修法,即男不宽衣,女不解带,“千里神交,万里心通”。
相传青城丈人说:“采补之道,非房中采阴补阳之事。而系采天地之气以补我之气,
采天地之精以补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补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续我之命;天地之气不息,则我之气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则我之化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坏,则我命亦不不坏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则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亦常新矣。”(引自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这种双修法实际上是心交形不交,情交貌不交,气交身不交,神交体不交。因而青城派之双修法可称为“清修中主双修者”。据萧天石介绍,《青城秘录》中对阴阳逆用法、乾坤返还法、大灌顶法、小灌顶法、阖辟天机法、钩提秘术、铸剑九法、三温鼎法、九温鼎法、采摄秘要、火候详指、炼药九诀、龙虎丹法别传、出神还虚指等均有详实阐释。尤其对女子修炼法有详尽论述。
峨眉派在峨眉山,不同于电视小说里面的佛家门派,全妹子门派,真正的峨眉派是个资格的道家门派。
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方,难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
有“天下秀”美誉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经》云:“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兹当第七洞天,一名虚灵洞天,一名灵陵太妙洞天。”《洞天福地记》云:“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灵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览治之。”葛洪在《抱朴子》中云:“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
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据史籍记载,曾来峨眉修道和参访的道教人物颇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与道教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访道隐居峨嵋山。其中峨眉武术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武师司徒玄空(名白衣三,号动灵子,上图)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态创造了白猿剑法(即猿公剑法)与白猿通臂拳,又称白猿公。
《中国神仙大全》一书中,叙写了唐末五代初峨嵋山道士扬仙公的惊人武功,说他从铁匠铺借来铁锤自击头顶,或令人竭力乱打而毫无损伤,还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这则记载中的神秘和夸张成分,也能领略到他的上乘气功功力和过硬的技法。
峨眉武术有“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一树指的是峨眉武术,五花指的是五个地区,即丰都的青牛,通江的铁佛,开县的黄陵,涪陵的点易,灌县的青城。八叶则指的是:僧、岳、杜、赵、洪、会、字、化八大门派。其中僧门最为显赫,为峨眉八大门之首。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盘功;有“三大器械”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其剑歌云: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火神派和药王谷前文讲过了,都是医道门派。卢先生就是火神派的当代火神,不过他一心当公务员躺平,现任掌门是他亲弟弟。药王谷在绵阳药王山,为药王孙思邈所创。
美姑盟在大凉山美姑县,是大凉山彝族的各个毕摩家族组成的联盟。
毕摩是 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 祭祀的 祭司。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 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 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 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毕摩作为彝族人的祭司,不但为族人主持祭祀,编造典籍,医治疾病,还担任 黑彝 奴隶主的家庭老师(1956年民主改革前),是彝族 奴隶社会五个等级中最受尊重的人。彝族是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 祖灵崇拜、 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类。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 三观,即 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介于彝族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 毕摩文化。在 大凉山腹心地 美姑,关于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及其神话传说,仍在彝族民间广为流传。四川 美姑县是着名的“毕摩之乡”,这里有7个毕摩派别,200余种宗教仪式。
毕摩有严格的传承惯制,它要与彝族社会的父系继承制度相适应,所以毕摩的传承奉行传男不传女的原则。在彝族人看来,毕摩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必须限制在族体内部传承延续,使家支永远保持毕摩世家的殊荣和地位。而女性17岁以后无论结婚与否都不再视为是父亲家支的成员,因而没有继承毕摩神职身份和地位的权利和机会。
还有一种方式是以毕摩世家家传的传承为主导,以非毕摩世家的传承为辅,以保证少数毕摩家支永远保留毕摩传承的特权。非毕摩家支的人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向有家传背景的毕摩拜师学毕,彝语称之为“之毕”,意思是非正宗的毕摩。“之毕”在毕摩中的地位是很低的,由于没有因血缘的毕摩祖先助阵护法,也没有祖传的经书法具,“之毕”的法力不高,不能主持祭祖、咒人、咒鬼、招魂等大型的仪式。“之毕”大多一代人做毕摩,而不能将毕摩之职传递给儿孙,永远都不能发展成为毕摩世家。
灌江庙为都江堰的灌口二郎庙。二郎神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于宋代开始记载入史书。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是明代小说,所以我们这传承了上千年的门派跟杨戬没啥关系
也不是道教体系中,宋真宗敕封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赵昱赵二郎。
而是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的二儿子李家二郎。二郎神,有功德于民者祀之,能扞大迷大患者祀之,禹之明德远矣,三代以降,远续禹功而大庇民者,其惟蜀之二郎,香火千年,蜀人尊为川主,思其德而歌舞之宜。
二郎神是三只眼,而且中间的眼睛是立着的,功能:天眼,就像上天的眼睛一般,邪恶无法可逃。三只眼是这位神祗较为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神州各地的二郎庙里,神像都有天眼是最显着标志之一。关于第三只眼,来源于古蜀王蚕丛。它是古蜀文化孕育的结果。第三只眼形成的条件是古蜀“崇目”的信仰。《灌江备考》记载道:“二郎为蚕丛之后,故额上有一纵目。”
哥老会的总舵在四川眉山的青神县,青神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哥老会曾经是个帮会性质的组织,现在已经成了古蜀国杜家的家族门派,家族传承着古蜀国巫术和一气化三清之法。
自古以来,被称为“鬼道”的巫教在巴蜀地区即十分流行。据《山海经》所载,有众多被称为“鬼”族的部落,居住在昆仑地区,如女魃、后土、魅、有穷等,他们皆奉行巫教。
在钟山有女子, “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后置于赤水之北。”这个部落曾助黄帝伐蚩尤而立大功,后被演化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旱神。有祝融降处江水,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国语·鲁语》说:“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为社。”后土居住在昆仑之北的“幽都”。
汉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幽都本为氐羌部落聚居的地方,至秦汉时神奇怪诞的传说四起,幽都便成为令人恐怖的鬼域地府,后土也被称之为鬼王。《楚辞·招魂》谓后土为幽冥世界的统治者,他有老虎的头,额上有三只眼,一对明晃坚利的角,逐赶着哀叫奔跑的鬼魂。有被称为“纵目人”的鬼国。所谓“纵目”,即在两眉之间的额际上,尚有一纵立的眼目,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三只眼睛,这正是上古巴蜀鬼族最鲜明的民族标志。《大荒北经》曰: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中”就是“纵”,威、鬼音近相通,故其部落又称鬼国。
这些被称为诸鬼的部落,皆居住在海内昆仑地区。据考证,《山海经》所言的“海内昆仑”即指四川西部的岷山地区。《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有壮丽的宫阙,精美的园圃,各种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更奇妙的有不死树、不死药,食之令人长生不死,死者亦可用药救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