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仁寿元年,十一月三日。

杨素站在朝堂之上,他的目光沉凝、稳重,透过重重宫阙,投向气势恢宏的东宫。

晋王杨广,身着锦绣华服,静立于东宫的正殿之中。

宫门缓缓打开,文皇帝杨坚缓步走进殿内。他身穿九龙皇袍,神态庄重肃穆、威严从容。

文皇帝的目光温柔地落在杨广身上,那是一份深深的父爱与信任。他伸出有力的手臂,轻轻地杨广的肩膀拍了拍。

杨广露出一抹自豪的微笑,他的眼神坚定、果决。

他知道,父皇的信任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他将竭尽全力,不负皇恩,为天下和黎民做出更大的成绩。

文武百官看着这一幕,无不感叹杨广的气度与风采。他们纷纷低下头,表示对杨广的敬意和服从。这个选择,将对他们的前途以及整个朝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宫殿内庄严肃穆,仿佛时间也在这一刻停滞了。

皇帝杨坚环顾四顾,他的目光中有一种期待和自豪。他知道,杨广将成为一个杰出的皇太子,将来继承大统,为大隋带来兴盛和繁荣。

“晋王杨广,道居嫡允,天纵英姿,气质冲华,神鉴昭远,恭谨谦礼,仁孝睿志,早通《诗》、《书》,宜承大统。

朕垂垂老矣,启无疆之祚,传不朽之基。今册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皇太子勇,恭谦勇退,愿就藩篱。思政一日不可荒废,兹命皇太子持玺随侍左右,分理庶政,抚军监国。诸部所奏之事,启皇太子决之。”

朝堂之上,杨素宣读诏书的声音响彻整个宫殿。

一时间,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在杨广的心中,从现在开始,他誓将以太子的名义,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他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引领这个伟大的时代走向繁荣和辉煌,为天下万千黎庶带来幸福和安宁。

“千秋功业,做一个明君!皇妹,你等着看吧!”杨广在心中,默默念叨。

……

是夜,京城突然下起了大雪,周边各县还发生了地震,这个情况导致杨坚内心很是不安。

太史令袁充上表称日:“隋兴之后,昼日渐长,此乃吉兆。

太阳离北极近则日影就短,白昼就长;离北极远则日影就长,白昼就短。

太阳在黄道之北运行时就离北极星近,在黄道之南运行时就离北极崐星远。

据纬书《春秋元命包》记载:“明在黄道之北运行,季节则正常。”

《京房别对》记载:“太平之时,太阳在黄道之北运行;盛世之时,在黄道运行;乱世之时,在黄道之南运行。”

我大隋开启了天运,感应了上天,所以日影缩短,白昼变长,这是自古少有的。”

杨坚对这一解释非常高兴,便不再将周边发生的灾异放在心上。

于是他对文武百官说:“影短日长的福运是上天的庇护。也是新立太子带来的祥瑞。”

杨坚特地召来他认为极为灵验的术士庾季才,希望能够得到他进一步的确认。

只是他没想到,庾季才没摸清他的心思,竟然说袁充欺君,杨坚很不高兴,当场罢免了袁充的官职,不过念在袁充是开国元老,便保留了他一半俸禄,让他回家养老。

……

“这算什么祥瑞?”杨梓听了杨玉儿的讲述,目瞪口呆。

果然人们都喜欢自我安慰,皇阿玛也不例外。

先不说袁充有没有欺君,只是昼日变长这个现象,从二十年前就开始了,与新立的神经病太子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

杨玉儿左手持铜梢弓,手肘上放了一杯水,右手搭箭,将箭连续射出,动作奇快无比。

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已搭在弦上了,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三支箭射出,杯中的水竟是一滴都没有洒出来。

铜梢弓是雄大哥临走时留下来的,说是愿赌服输。雄大哥还指点过一众大眼萌妹子与府卫们的箭术。

雄大哥箭术高超,只是相对于箭术,他更喜欢用棍棒短兵相接,所以一身高超的射术,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

杨玉儿的箭法本来就不弱,校场演武那天,还对宇文成都的箭术做过点评,杨梓当时也在场。

桃谷六仙子奔行在水缸与木桩上,此起彼伏。手中的轻弩不断发出八寸长的小箭,“夺夺夺”地钉在远处箭靶上。

杨梓觉得射箭就算了,自己没那个天赋,也不想花时间去折腾。但偶尔她也会射几箭,不脱靶就算是达标了。毕竟这把铜梢弓,眼下只有自己和杨玉儿能拉开。

不过对于这种可以连射的轻弩,她很感兴趣。

不惜花重金反复持续改进。高效化、精细化、袖珍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