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九嘉与李冶听完后,相继提议,完善了一些细节。

李天秀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

“只是这次南行小队,带路人选不太好办,李宝年幼,遇到突发情况往往难以考虑周全,若孙武带队,一路上与江湖人士、绿林好汉、兵痞流氓打交道应无问题。

但面对途中各地官员,孙武可能缺乏相应手段,从德安府至扬州这一路,水路需经过各城关卡,必然与各级官员打交道,接受审查,缺乏一个能拿主意的谋士。”

这时李冶也明白了李天秀的想法,他知道李天秀属下的情况,就是缺乏能独当一面的文人,遂主动提出:

“天秀勿忧,为兄愿意加入南行队伍,顺便领略沿途风光,只是这参谋军事、探事司等相关事务,就分身乏术了。”

李天秀见李冶主动接招了,也就借着台阶下来,他一边感谢,一边还提道:

“秀在此谢过李大哥了,此行一路要点及应对措施,吾稍后详细交待,李大哥这一走,相应事务吾会亲自抓好的,只是我还想着这次东进之前,会到汴京招揽一些仕途不畅的文人、落第士子等等,不知道兄有无合适人选。”

李冶想了想,回答道:

“吾在汴京等待面圣、选官期间,也结识了不少文人士子,其中合适的落第人选有二。

其一李汾,吾观其谈兵论史、策划军务颇有见第,虽屡次落第,但因诗名被名流共同推荐,获得了史馆书写的职位,后因讽刺上级编修官不懂史学、甚至连史家体例也弄不清楚,最后被迫离开了史馆。

对这件事,遗山先生元裕之和刘祁二人都相当同情李汾。刘祁曾深刻指出官场风气恶薄,做官者眼生于顶,连老朋友也不认。

其二王郁,落第后游于京师诸名公之间,受知颇深。吾所交最深者王郁也,王郁游从最久者李汾也,此二人应该尚在汴京逗留,以谋取前程。”

李天秀询问:“此二人脾性如何,由汝写下书信,吾出面招揽成功的几率可大?”

“此二人均怀报国之志,亦有贤才,又苦于无人赏识,若吾向二人去信,写明缘由,天秀亲自带信前往,再以礼相待,招揽成功的机率是极大的。”李冶回答。

李天秀当即拍板道:

“夜已深,那李大哥待会便留信两封,南行之事,吾计划给予经费五千贯,明日找商人黄元兑换成南宋交子,再找一支近期走南宋商路的商队,将南行小队加入其中。

考虑到过境时人手越多遇到的盘查就越严,吾认为由兄及孙武二人,带领两个中队十八名兵士随行较为合适,这都是从南宋战败投降金国的士兵,返回家乡更容易。

李大哥认为人数是否足够,计划是否妥当?”

李冶想了想,自己虽是金国进士,但没有到钧县上任,算不得数,以文人身份南行危险性不大,遂即表态:

“天秀考虑得很细致,为兄听闻南宋治下尚无大乱,较金国更安全,队伍又是轻车从简,只要不是被山寨土匪盯上,与南宋官员打交道的事为兄会处理好。”

李天秀最后向恩师宋九嘉告退,安排李宝回去休息。

他又与李冶、孙武单独到一处房间,秘密商议了南行队伍如何拉拢航海人才,以及到达扬州后,与察子接头地点,标记及暗号等手段。

几人长谈至夜深,方才各自离开。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