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什么名。”

“王本。”

“哪个本?”

“不忘本的本。”

村头处,招募灾民进行登记的人,小声的询问旁边的同伴,“本字怎么写?”

那人也摇了摇头。

“这么写。”

年轻人主动说道。

“读过书?”

那人惊讶的问道。

“小时候在乡里社学多了两年,会写几个字。”年轻人有问必答,态度配合。

本来已经绝望,没想到这里赈灾。

竟然开设有粥棚。

有了粥,垫了肚子,把鬼门关边上的孩子给拉扯了回来,年轻人希望能留下来。

让他干什么都行。

只要能给他们父子二人一口饭吃。

又问了哪里人,有没有同村的人联名作保,身上有没有行礼等等,年轻人除了口头上的老家,其余都没有。

来历无法考,于是安排成为种地的。

“愿意留下来种地吗?”

“愿意!”

年轻人没等对方说完,直接一口答应。

那人笑了笑。

“这里种地与别处不同,收获的粮食,都归庄子,平日里只提供口粮。”

年轻人没有犹豫,仍然说愿意。

问答完后,年轻人被村庄收留,还有他才三四岁的小孩。

此时。

村里多了许多的孩童。

孩童们虽然懂事,天性活跃,很快玩闹成一团,到处跑着玩闹,让贫苦的土地上,增添了一丝人气。

有孩子。

才有未来。

孩子们发出的笑声,让麻木的大人们,脸上多了些色彩。

田地里。

人们使用耕牛犁地。

还有不少人用着铁搭。

虽然耕牛比人力效率要高,可是使用铁塔犁地的人,能把田地犁的更深,让田亩的产量增加。

西平村有一千五百余亩,归属于杨报国的土地。

这些土地集中起来。

村子里原本三四百口人,随着灾民的涌入,人数超过了七百,并且还在增加。

灾民们绝大多数没有财产。

许多的人没有住所。

“签卖身契吧。”

“还要签卖身契?”

年轻人动摇了。

他不怕吃苦,只要能有口饭吃,可签卖身契就不同了,岂不是卖给别人为奴。

“大明律不允许民间使用奴隶,岂不是违法?”

年轻人提醒。

“不是卖身为奴,而是与庄子里签署契约,一辈子为农庄干活,除非违法犯忌,或者违背庄子里的规定,庄子里主动开革出去。”

那人有些不耐烦了。

年轻人不敢继续多问,只要不是成为贱籍,连累子孙,年轻人已然顾不上其他事。

那人拿出早已由读书人写好的契约,让年轻人签字画押。

年轻人会写自己的名字。

签了自己的姓名,按上了手印。

契约只有一份。

年轻人的眼睛,一直盯着那份契约,最后被那人收到盒子里,年轻人才收回视线,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仿佛失去了什么。

村子里的几户地主已经不见了。

他们的土地也被没收。

没有了苦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