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子玉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心中暗自思忖道:随着郡县制的正式确立,这看似是一种进步和改革,但实际上或许也意味着中原地区从此走上了一条固步自封的道路。
遥想当年大周帝朝实行的分封制度,那可是何等的豪迈与大气!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时的大周帝朝疆土辽阔,诸侯们各自镇守一方,开疆拓土,不断将大周的势力范围向四周延伸扩展。
然而,当三十六郡县被明确划分并确立下来之后,大周帝朝的疆域便如同被一道无形的枷锁所束缚住一般,再也难以有大规模的扩张。世人将这三十六郡所辖的地域视为王化之地,而对于那些超出三十六郡范围的地方,则自然而然地被排除在了中原世家的视野之外,逐渐沦为了人们口中所说的不毛之地。
这种画地为牢的做法,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确实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和秩序,但另一方面却也无情地斩断了大周帝朝原本依靠分封制所铸就的那种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
由于皇权被牢牢锁住,无法再像以往那样自由地向外拓展,中原世家们的目光也随之变得短浅起来。他们不再关注外部世界的广阔天地,而是纷纷执着于内部的权力争斗和利益纠葛,深陷于无休止的内耗之中。久而久之,甚至连他们的祖先数百年来一直秉持着深入不毛、宣扬王化的初衷都被抛诸脑后。
想到此处,胡亥不禁无奈地苦笑一声,感慨万分地说道:“其实啊,自从春秋时期各国展开激烈的争霸之战以来,各个诸侯国之间就已经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这种内耗的怪圈。大家都一门心思地想要成为九州之主,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却全然忘却了在九州之外,还有着广袤无垠、一望无际的亿万里土地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征服呢。”
秦子玉眉头微皱,目光凝视着远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在脑海里不断地分析着各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策略来应对眼前这个棘手的难题——冗余人才的安置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突然间,秦子玉的眼神一亮,仿佛一道灵光闪过他的心头。他猛地一拍大腿,兴奋地叫道:“我懂了!原来如此!”经过这一番仔细琢磨,他终于找到了利用分封制来妥善处理这些冗余人才的方法。
一直在旁边观察着秦子玉的胡亥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这位聪明过人的臣子已经领悟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于是,胡亥开口说道:“看来阁下已然洞悉其中的奥妙。的确,无论是通过战争还是夺嫡之争来延续冗余人才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都不过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内部消耗罢了。朕翻阅了无数的史书典籍,苦苦寻觅,最终才发现大周帝朝所采用的分封制,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啊。要知道,九州之外广袤无垠的土地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我们合理运用分封制,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将那些冗余人才安置到新的领土之上,让他们各展所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无论出现多少冗余人才,外面那辽阔无边的土地都足以容纳并消化他们。”
听到胡亥这番话,秦子玉心中大喜过望。原本他还担心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安置这些人才,甚至一度想到了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比如自毁长城以减少人员数量。如今得知有如此巧妙的分封制可用,他总算松了一口气,高悬的心也落回了肚子里。
胡亥看着秦子玉欣喜若狂的模样,轻轻点了点头,然后语气平静但却带着几分威严地继续说道:“既然阁下已经明悟此道,那么接下来就要看你是否能够真正将这一方案付诸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了。倘若你真能行之有效地安置好这些冗余人才,使得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朕便会欣然同意你续入嬴氏帝谱,成为我大秦帝族中的一支帝脉。”
“多谢陛下隆恩!晚辈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秦子玉激动万分,连忙跪地叩头谢恩。此刻的他信心满满,胸有成竹,觉得自己距离实现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胡亥的承诺如同闪电一般迅速生效,仿佛命运之手轻轻一挥,便为秦子玉打开了通往下一层的道路。而秦子玉也不负众望,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顺利地突破了昊天塔第二层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关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