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编剧:理查德·拉·格拉文斯、Robert James Waller,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和《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编剧: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马克斯韦尔·安德森、乔治·艾博特,演员:刘·艾尔斯、路易斯·沃海姆、本·亚历山大等)在山姆国正式上映,接棒票房,两部完全不同类型的电影,却在表达情感的话题和一个现实主义。

《廊桥遗梦》以其对婚外恋情的探讨和对中年人心理情感的体现,很少一部电影用这个年龄段的人作为故事的主角,和发布的小说略有不同,经过了一些修改,更多的是在展现内心戏,导演选角色也出乎意料,情节十分简单,情绪表现却十分细腻,对演员的表演功底要求很高,并不仅仅是一场婚外恋情的表现,而是通过它揭示出了中年人的伦理价值观与情感平衡问题,女主人公会对男主人公产生感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她在长年平淡的婚姻生活中被迫放弃了原来的生活理想而埋身于琐碎的家务之中,当充满了自由气息的男主人公出现时,就情不自禁地为他所吸引。

《廊桥遗梦》里所表现的爱情是清醒的、十分理智的。电影有着细致入微的婚外恋情体现,其所表现出了仍然是一种较为正统的维系家庭的主题。在影片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周围环境对男女主人公的潜在压力和主人公矛盾的心理。女主人公在再三决择之后还是选择了家庭,其对家庭的责任感占了上风,影片结尾也以女主人公的两位儿女受到感动重视家庭为结束,让故事变得充满了遗憾,但又符合事实。

《廊桥遗梦》为了获得观众的支持,还是将传统的道德观放入其中,成了一个较为遗憾的结尾,以其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引起了众多中年观众的共鸣,也促使观众认真对待自己的感情。

《西线无战事》是用电影表现“战争和人性”话题,影片简洁、真实、浑然天成,其对战争下人性话题的发掘。揭示了操纵战争的政治家的无耻、虚伪和战争对人性的泯灭,更反映了人类无法被战争埋葬的同情心、正义感和对美事物的追求。以生动的电影语言将前线的枪林弹雨、血流成河展现,塑造了以保罗为代表的一批勇敢,忠诚而富有责任感的青年形象,战争是无情的,在在这一意义上,无论国家,种族,所有受到牵连的人民承受着相同的苦难与不幸,或许某一国可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得到短时的利益,殊不知一代,也许是几代人将为此付出生命和精神的代价。用简洁且残酷的镜头再现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也以细腻流畅的手法写活了保罗爱国迷梦的幻灭。影片结尾处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成为电影经典瞬间,导演通以简明精练的手法写活了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男主角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鲜明地表达出反战主题 。

《西线无战事》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一方面描写了青年们如何被政治家们的宣传所欺骗,怀着“爱国”的热情参加到战斗中去,影片用写实的风格,把这场传统战争中的炮火,阵地,冲锋和肉搏等残酷恐怖和野蛮凶杀的场面拍得十分逼真。另一方面描写了战争的本身的荒诞,如影片中主人公死亡之时,军官正写下西线无战事的报告。当年轻的士兵们发现对方士兵也有美丽的妻子和温暖的家庭时,而周围的朋友纷纷死于残酷的战争,他们不仅怀疑战争是为了什么,主人公从无知幻想到人性觉醒,影片把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展示出来,并具有印象派风格。特别是善于运用声音,将对话、配乐及音响效果巧妙地剪辑于单声迹带上。有些镜头,如保罗临死时一只手的抽动、垂落的特写镜头也拍得寓意隽永。

两部电影更多是在讨论,而不是教育观众,更多的是通过隐喻的手法,将要表达的想法隐含在电影中,对于观众而言,电影是略微有些枯燥的,但看完之后,通过思考才会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两部电影上映之后同样是先留出时间给人思考,然后才慢慢的让大家明白过来,票房才开始了正常的增长,这对电影公司来说,这类代表着文艺的电影,是用来吸引观众,提高电影可观赏性的手段,不过简单还是用自己的手法拍出了不一样的内容。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故事,需要通过比较长的时间线来将思想表达,更是要有一个内核,这个内核被包裹之后,需要观众撕开了糖衣才能够品尝,无论是甜还是苦都是观众观影之后的感受。

和大场面的《大决战》不同,一个从高屋建瓴的地方来讲述一个战争故事,讲述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性,另一个则是思考战争。

两部电影都给了不同的观众不同的感受,很多年轻的观众是无法形成共鸣,只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才真正能够看懂电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也让电影的观众群有所缩减,年轻人。更多的是迷恋光影的变化,有阅历的人更多的是在品味思想的味道。

电影公司从不担忧简单的电影是否能够挣钱,因为他的电影不可能亏钱,只是需要时间被人看懂,等着票房开始慢慢增加的时候,电影公司就知道开始赚钱的,这类电影,简单一般不会放入大量的投资,将更多的资金留给了一些赚钱的商业片。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