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会得救——朱宣伊肯定。
这个小女孩一定就是海龄的养女,景帝年间的太医令。
【海龄将小女孩抱进屋,悉心照料,治好了她身体上的伤。
然而,身体上的伤易治,心灵上的伤难治。
小女孩说救救她,治好了她身体的伤就是救了她吗?
海龄非常清楚,如果让小女孩回到那个所谓的家,她还不知道要遭受多少次毒打。
看,昭文陛下的光辉和对女子的关怀还没有辐射到青禾州啊。
(配图:以洛京为中心,光芒照耀大胤四方,唯独没有照亮青禾州)】
说实话,青禾州的官员多少有些死猪不怕开水烫。
前面说青禾州扔女婴成风,青禾主要官吏压力不大,因为这是民风民俗。
自古以来,移风易俗最难了,他们这些主官几年一换,还改得动上百年的旧俗?
陛下也要体谅一下我们到难处啊!
前面说海龄报官,官府不理,这也是有理由的——海龄确实没法证明这婴孩是被父母闷死的,何况这事儿还没发生呢!
陛下不会以未发生之事定今人之罪。
问题不大。
现在说“昭文陛下的光辉和对女子的关怀还没有辐射到青禾州”,这问题可大了!
是陛下不管青禾州吗?
肯定不是。
说严重点,这是在说青禾州欺上瞒下、阳奉阴违,企图背离中央,自搞自的。
这种事情是一个人不作为吗?是能是一下子发生的吗?
肯定是日积月累,各级官吏放纵自我、滋生野心啊!
整个青禾州的官场生态极其恶劣!
恶劣怎么办?
整顿。
青禾州的官员惴惴不安——青橘啊青橘,你少说一句不行吗?
有御史蠢蠢欲动,等他回去将材料整理一番,必要狠狠参青禾州一本!
御史并不知道,皇帝陛下已经在心里给监察不力的御史台记上了一笔。
【海龄四处漂泊,养一个孩子并不容易。
这个时候,朝廷已经在绛英夫人的建议下设立了慈育院,海龄想把小姑娘送去慈育院。
但慈育院收的是无父无母的孩子啊,小姑娘父母健在,慈育院不收她。
海龄又想找一户人家收养小姑娘,但是在青禾州这个地方吧,就很难。
海龄没办法,她决定将小姑娘送到舜阳去,那里能给小姑娘一个没有殴打咒骂的成长环境。
小姑娘的家人不肯。
孩子虽小,但已经是劳动力,长大嫁人,还有彩礼钱可以收。】
方月璃呸了一声,骂道:“这家人既歹毒又恶心!”
她的丈夫小小声:“人家那么想,也没错啊……”
方月璃横眉冷目:“滚。”
你们这些人认为那户人家的想法没有问题,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