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王昆一个电话打来,叫吴茵留一点生活费,然后把这边的钱全部转给他,他要还债了。
之前在南昌开店时,他借了小叔叔的5万块钱,现在,他的老丈人生病了,得了肠癌,要做手术,四处筹钱。
王昆说:“婶婶是独生子女,养老问题全部落在叔叔婶婶的身上了。他的老丈人得病,他们两位四处求告筹钱。按我的意思是,我们不仅要还他们的钱,还要另外借2万块钱给他们。这就是帮来帮去嘛,你说呢?”
“就按你的意思办了,我怕我们两个人的钱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吧。”吴茵说。
“差不多吧,少了,我就再想办法凑凑。凑个整数给小叔叔转过去,那边等着钱救命呢。”
“行。”
吴茵夫妻俩把所有积蓄转给了小叔叔,又一贫如洗了。吴茵原本打算,等攒够10万元就回去开眼镜店,他们本来马上就快攒够了。然后,通过眼镜店的盈利慢慢还亲友的钱。这是没办法的事。
现在好了,一番折腾,又打回了原形,开店的事遥遥无期,与老公和儿子团聚的日子也只能无限制地往后推迟。吴茵心里感觉万分悲苦。
心里愁苦归愁苦,天亮了,她不得不打起精神,整装出门,好好上班去。上班,那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必须去坚守岗位,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每天两点一线之间的生活,周而复始地持续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渐热,夜生活丰富起来,广场上歌舞升平,男女老少人来人往。这些东西离吴茵太远,她只能坐在下班的公交车上,远远地望着广场上人影绰绰,灯光闪烁。
下了公交车,回出租屋的途中,经过一个横跨在大马路上边的天桥,看到天桥上摆满了地摊,只留下窄窄的一条过道。吴茵喜欢逛地摊,她挨个地摊地看过去。有卖太阳帽的,有卖太阳眼镜和老花镜的,有卖汽水雪糕的,有卖童装小衣的,等等,品种繁多,应有尽有。小贩们呟喝着,有些贩主不用自己呟喝,只是搁了一个喇叭在地上,喇叭重复地叫着:精品偏光太阳镜20块钱一副,防疲劳玻璃老花镜10块钱一副,走过路过,快来瞧瞧……
当天桥快走完时,也就是地摊快逛完时,吴茵看到个一摊位,摊主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村妇打扮,腰间系了一个腰包。在她面前摆了许多衣服和鞋子。这个摊位就一个小台灯,光线暗,好像卖的衣物都是黑不溜秋的,又靠近末位,所以引起了吴茵的注意。她看着那些衣物好生奇怪,乱七八糟地堆在一个地垫上,像一座山似的。别人卖衣服都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或者用衣架装在衣服里,挂在一个简易的不锈钢的晾衣架上,那样清爽又方便客人挑货。
这个摊位,虽然货不起眼,倒是有几个人在那里掏货。吴茵走了过去,刚到听到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女人跟老板询价:“这件衣服多少钱?”
她提着一件年轻女孩穿的花格子的连衣裙,上下翻开。
“25块。”摊主答。
哇,这么便宜?吴茵心中一动。看那花格子裙子,款式漂亮,质地也好,最起码也要百八十吧。吴茵也围过去,想在那堆衣服里掏些宝贝,现在夏天来,刚好也要换件新衣了。
这时,听到旁边的一位大姐小声嘀咕:“衣服都是好衣服,怎么就扔了,现在的孩子也真是会挥霍。”
“大姐,你说,这些衣服是别人扔的,是什么人扔的?”吴茵忍不住问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