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淮生是头年考秀才,第二年考中的举人,在昌宁郡,这样的速度科举的人可是少见的很。十里八村的人都在想,他会不会继续按照这个势头往上考。书院里的人在猜测他会不会靠着周老的势一路进京做官。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赵淮生宴请亲朋之后没多久,就对外宣布要在赵家学馆授课,还广泛邀请打算沉淀沉淀再继续考的举人来赵家学馆教书授课,待遇从优。而赵家学馆也特别标明,会在三个月后扩大招生的年纪,目前暂定参加童生试之前的学子。

至于为什么是要三个月后,当然是因为要盖新校舍,就靠赵家老院那块地方,勉强够教小孩子的,如果再扩大规模是肯定要另择校址再继续盖房子的。

晚上吃完饭,赵家人商量学馆扩建的事。

王氏,“依我看,咱们扩建就往大了建,把以后能用到的地方都建起来。这样慕名而来的学子也多。咱们心里有这个压力,也能做的更好。”

赵淮生,“不行,建了之后没老师没学生,显得太空旷,而且建好了没人用也浪费。咱家里的钱也不能全砸到这上面来。学馆很多时候是赚不了什么大钱的,尤其以后考秀才、举人的学子多了,学馆需要买的书、题也更多。我计划着慢慢的攒,建一个书楼。有书楼有藏书,这学馆才算真正彻底的立起来。”

王氏点头,也的确,当初他们赵家学馆能吸引那么多学子,除了元墨本身的学识以外,藏书也的确是原因之一。

“可惜当年战乱加灾荒,赵家的那些藏书被毁的毁偷的偷。也就剩下家里这几本了。不然的话,你想起书楼,咱们家那些书也能填半个书楼了。”

在旁边听着的梁梦想象了一下那个藏书量,心道,赵家还真是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家啊。现在想来,新婚的时候赵淮生说赵家小有资财薄田还是谦虚了。就那个藏书量,哪个地主家能购置得起啊。

王氏又问赵淮生和梁梦,“你们还有多少钱,家里还有多少银子。”

赵淮生,“现在银庄里存的还有家里的现银差不多够建新房的了。当然,肯定不能像娘你说的那样建一个宁辉书院那样的建筑群,但是有那六分大的是能建起来了。书楼慢慢建,藏书以后再添。”

梁梦插口说,“地倒是可以先买了,最开始没有建楼的时候可以种些果树,雇果农照看。这样还能有些收入填补一下书院的日常开销。以后要是需要扩建了,罚了树再建也是一样。而且,书院周围绿树拱卫环绕也算是有一景了。这样只买地种树的话,也花不了多少银子。”

王氏道,“梁氏这个法子好。就照着这个做。这样咱地皮大一些,瞧着也不小气。”

平顺,“爹,到时候建房子我帮你联系木工,我这些年也认识了一些这方面的人才,价格不便宜,但是我保证绝对的物有所值。他们的手艺对得起那个价格。”

赵淮生,“那这方面就交给你了。等明日,就去找村长量地。我感觉猴石背面那个青峰山就不错。周围的土地没有主,周老懂一些周易,说那地儿看着不大好,但其实是风水宝地。梁氏说的种树在山脚下到全山都可以种。”中原书吧zyshuaba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