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是个敢想敢干的女人,当年岩城县毛纺厂倒闭时,苏静是第一批带头闹事的下岗员工,她想不通,建国后就建厂的国营毛纺厂,怎么会说倒闭就倒闭,她更想不通,自己这个1981年就进厂,可以一人看好多台纺织机器的劳动能手,各种纺织技术俱全的技术明星,怎么说下岗就下岗?
1997年的苏静确实很痛苦,她人到中年,三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就这样没有了工作,一家老小可怎么办?所以,苏静就联合厂里的同样下岗的工友,到处去诉求不满,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苏静他们毛纺厂的工人虽然都树倒猢狲散了,但大家的社保补交和下岗补偿都比县里其他难兄难弟的工厂要早到位。
下岗这件事,虽然对苏静有些打击,给她造成了暂时性的困难,但是远不能击倒这个倔强的女人。
没多久,苏静就从姐姐苏莉那里借了几万元,又大胆地跑到农业银行的下岗工人帮扶贷款基金里贷了几万元,合计凑了七八万元。当时马学军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百元,在当他知道自己老婆贷的巨款相当于他二十多年的工资总和后,马学军好几天都深夜失眠,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愁眉不展,担心这么一大笔能否在他退休前还完。可惜苏静不像马学军那样怕事,她还是按照自己的计划,信心满满地去了县城批发市场租了一间店铺,开始了和自己老本行一个行业的纺织品销售生涯。
不过做生意没那么一帆风顺,要不人人都成了李嘉诚。
苏静刚开始做纺织品批发生意的时候,就犯了贪大求全的毛病,小小一间店铺,从毛巾到袜子,从内衣到被套,反正只要是和纺织品沾点边的,她都卖。但这种定位不清晰的生意,时间久了就会给客户造成错觉,客户以为你什么都有,但是一来就会发现想买的买不到,不想买的满商店。后来,苏静意识到了自己生意上的这个问题,立马开始着手改进,她先不顾马学军的劝阻和忧虑,以亏本的价格把毛巾、被套和其他纺织品统统清仓,而后她去江城考察了很多次,甚至还去过广东和浙江取经,回来后,苏静就把商铺的主要商品改成了女士内衣和丝袜。
苏静的这一变动果然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有一段时间,她的店铺成了县城批发市场仅有的几个女士内衣批发店之一,生意好到爆棚,加上苏静头脑又很灵活,接人待物老练的像是个政治家,性格又直爽泼辣,交友无数,没多久,苏静的小店就在岩城的内衣和丝袜市场上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再后来到了2002年左右,不安分的苏静想扩大自己的生意,想进军高级女士内衣市场,她甚至和人合伙在县城中心盘下了一件很大的店面,开了一家高端品牌女士内衣专卖店,但由于岩城确实是个小地方,当时高端需求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还跟不上高端的步伐,所以苏静的这次高端化之路不久后就以失败告终了,但好在她的老本——岩城县批发市场的内衣丝袜商铺还在,还是可以产生不多不少的利润,没用三四年,苏静就把愁哭马学军的贷款还完了,后来甚至攒下了给儿子买房子的这笔30万巨款。
所以,上海这几个新楼盘的黄毛丫头小销售,在苏静这个老生意精眼里,连个小孩都算不上。而且第一天的一无所获,以及在上海的人生地不熟,在苏静所经历过的困难中,根本就不值一提。这或许就是所有的苦难都会让你茁壮成长的最好体现吧。
虽说从战略上来说,在陌生的上海看房买房,在苏静心里和出门买早餐一样不算什么,但她毕竟也是初来乍到,她也深谙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道理,于是苏静便从战术上开始重视起来,她想要了解自己面前的困难,并最终战胜它!
苏静迈出的第一步,就是盯上了离马嘉宁的出租房不远的“美家”房产中介,为什么会在众多的房产中介里盯上这家,或许就是因为苏静每天买菜时要路过他家门口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