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战乱频生的北方,还是偏居江左的大周王朝,流传着一则消息,传的是昔日稷下学宫的大祭酒嵇道元又入世了。
被誉为天下第一读书人之地的稷下学宫,自三十年前,大周王朝被迫南迁江左,也迁走了稷下学宫全部的图集和器具,当时大部分的读书士子也跟随一起来到了南方,成为了现在的西川书院和沧浪书院。
北方一时文明尽失,沦为蛮夷。
昔日,嵇道元以稷下学宫大祭酒的身份,同时兼任大周王朝的国子监祭酒,被称作“大周王朝第一读书人”,是万千读书士子心目中的精神领袖。
据说是因为外族入侵,大周王室无能,被迫一退再退,最后放弃了整个北方,退到江左。
嵇道元目睹国土沦丧,中原百姓流离失所,他对大周王室失望透顶,心灰意冷,没有跟随大周去南方,而是归隐山林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半点关于他的消息传出。
老一辈的人说,大周丢掉的不止国土百姓,还有读书人的精神。
陈仙元那晚去的那栋宅院,宅院环境依旧,洁净整齐,花草如故,却人已去,楼已空。
昭王被刺杀所引起的波动,使得本来只是暗流涌动的大周王朝,慢慢变作湖面起波澜。
陈仙元等罗浮宫四人连同元知道,没有在江州再做停留,直接回了罗浮宫。
陈仙元回山后,真的只和掌教洞元真人说了一声,便带着元知道回了自己的住处仙元峰。
地处凌州北边要冲的江陵城,已经全面戒严。
当日蒙尘和严冲、野猫子二人,伺机离开房县后,两天多的时间,走了六百多里路,赶回了江陵城,将后汉国大军南下的军情带给了卫展将军。
就在第二天,卫展又收到了大司马景松传来的军情,景松的军情来自神凤城,情报上说,已经确定后汉国右卫大将军呼延赞率领十万大军南下,第一个目标就是刚被西楚占领的江陵城。
大司马景松的军情中还有一条,西楚文帝已经命景豹率领五万申息军自南阳东进,六日后可以赶到江陵。
至于有关凌州的战事,大司马只说了一句:坚持五日,凌州军到。
从北面不断传来消息,说后汉大军不日就要打到江陵城了,北面已经开始有流民南来,江陵城里人心惶惶。
卫展将军下了三条军令:
第一条军令,在城内张贴告示,江陵城居民,凡是不愿留下来一起守城的,限三日内,自行离开,绝不阻拦。三日后,江陵城将闭城,严禁出入,愿意留下来与西楚军一起守城的,战后当获得西楚国户籍,享西楚子民同等待遇。
第二条军令,城外五千兵马全部撤回城内,布置城内防务。
第三条军令,一百虎须营斥候,密切注意后汉大军的动向,随时禀报。
卫展站在城南的城楼上,身披战甲,腰配长剑,身影不是如何雄壮,却自有一股锐气。
卫展长相平常,脸色黝黑,唯有那道剑眉给人印象深刻。城下的官道上,挤满了争相出城的人,大多数人拖家带口的。
看到这一幕,卫展一点都不愤怒,反倒是心里有些不忍。
卫展从神凤军中的一名普通兵卒,凭着机智沉稳,以及不怕死,一步一步积累军功,升迁至现在的一军校尉,独挡一方。
这些年,跟随大司马景松东征西讨,见识了太多的失所流民,残酷血腥,按理说应该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他有时却难免有些疑惑,为什么这世道,越打越乱,越打受难的民众越多,难道他们打仗却只为了个人建功立业,封侯拜爵吗?
一名自北边来的斥候,打断了卫展的思绪,这名斥候带来一则军情,后汉军前锋军队已经到达离江陵城五十里处的南关山,奇怪的是在那儿驻扎下了,没有急于来攻城。
卫展看了看这名斥候,只见他瘦小的身体上带着血迹,竟然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正当那个少年斥候要离开时,卫展叫住了他,少年斥候转身过来,眼珠子一转,偷瞄了一眼眼前的将军。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卫展问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