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自京都叛乱后,郑贞借机排除异己,如今这朝堂之上,郑贞一家独大,俨然成了他的一言堂。

好在郑贞并非什么暴戾妄为之辈,昏庸无道之君,大宋朝的天下才保以安然运转。

郑贞要纳李长治入宫一事,只在朝堂之上遇到了小小的阻拦,毕竟哪有迎一位破相的女子入宫的?

可惜这点小阻拦,对如今的郑贞而言,又算得了什么?

郑贞不但成功迎娶李长治入宫,还常常留在其宫中,二人琴瑟和鸣,岁月静好,一年之后,李长治竟为郑贞产下一子。

郑贞大喜过望,力排众议将李长治扶为正宫皇后,将这名才出生的麟儿立为皇太子。

他在这名新生儿身上寄托了无限的期待,思来想去,为他取名为弘。

他每日都要抽空去瞧这对母子许多次,盼着自己的儿子快一些长大,好教他文治武功,治国之道。

五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小太子弘生的虎头虎脑,活泼可爱,很是讨人喜欢。

郑贞瞧着自己这个儿子,一时喜,一时忧。

喜在麟儿身体健康,天真烂漫,小小年纪,便深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

忧在这孩子资质平平,秉性温和,过于仁义。

若是郑贞能再多活个十余年,将这天下打理的有条不紊,干干净净,再交到他儿子手上,像郑弘这样温吞的性子,做一位守成的明君,不是什么难事。

可惜郑贞年事已高,郑家人又多命短,儿子这副性子,叫郑贞如何放的下心。

他只得加紧脚步,将未来或许会给郑弘带来烦恼的人一一拆除,这一番折腾下来,闹得是人心惶惶,暗潮涌动。

为了恶补郑弘资质平平的缺憾,郑贞遍寻天下名儒,教导其功课。

这一日,郑弘跟着丞相田季学习《春秋左氏传》,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时,不仅掩书叹息。

田季不解,询问小太子有何事烦恼。

郑弘小小年纪,却性情淳厚,拱手问道:“弘多日听田相教诲,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行仁为达道之本也。楚世子芈商臣为争帝位,弑杀父君,乃豺狼之行,身为皇子,不忍听闻。这《春秋》乃是圣贤经典,应该记载名垂后世的好事才对,为什么要记载这种故事呢?”

田季答道:“先贤撰写《春秋》一书,为的是警示后人,以史为鉴,无论善恶,都记载在其中,是为了褒扬善行以劝谏大众,贬斥恶行以告诫后世。”

郑弘听完,摇了摇头道:“这种故事,不该记于圣贤书中,弘不忍心再听,请田相改授《礼记》。”

次日朝会之上,田季将此事上禀给郑贞,大赞太子仁德,暗讽郑贞近来行事激进,有失仁义。

郑贞面上同群臣同夸太子仁善,暗地里气的七窍生烟,下朝之后,直奔椒房殿而去,到了殿中,随手抄起一物,就要暴打郑弘。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